1999年四月,我第二年重考研究所,人資所已不再是我的報考組合之內,一部分的原因是我已改行做行銷,人資畢業很難找工作,二來我當時在兼差當體驗式學習的講師,而人資我只喜歡做教育訓練。散彈槍打鳥的結果,自然是可想而知。

 

     轉考企研所對當年的我是個很笨的決策,但對未來而言就不一定。企研所考得是「經濟學」、「統計學」跟「管理學」,我的「經濟學」、「統計學」在當年真是奇爛無比;加上每天上班,對於需要長時間演算的統計學真的是一大打擊。尤其工作了半年後我發現,我必須要重新思考我到底要什麼,還有工作了半年就離職去念書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?因為每天都有人在我耳邊討論該先去念書?還是先去考研究所。

 

「你應該先工作的,你去年因為准考證弄錯沒考,就是老天要你先工作一段時間再去念書,這樣對你會比較好。」其中一個同事跟我這麼說。

 

「你應該先去考啦!要一鼓作氣!不然工作時間長了,你都忘得差不多了,想考上就很困難了。」一個同學跟我這麼說,其實我還蠻認同的,考試就是要一鼓作氣的。

 

「你確定要考人資嗎?考上了你確定找得到工作?工作跟學歷是要能夠累積下來的,你已經在走行銷的路了,何苦再走回頭路。」一個公司前輩跟我這樣講,說良心話我是很認同的,散彈槍打鳥,常是槍聲大、中獎少!戰術是要貫徹的,要行銷就要行銷走到底,要人資就人資走到底,千萬不要行銷半吊子,人資也半吊子。

 

   在這重要的當口,我認真的思考我到底未來想做什麼,我想起了我那成為「跨世紀產品經理人」的遠大目標,我想了想,學人資好像很難達到這個目標,畢竟跨世紀產品經理人是行銷的領域啊!在這關鍵點上我想通後,我決定從今以後往行銷的路上走。十年後,回想當初這個決定,只有一個感想:「人算永遠不如天算。」我當年所有做的決定,後來全部在人生的路上翻了盤,我的人生依舊不是由我自己來決定。

 

    重新參加研究所考試,我放棄了人資所,轉考企研所,所有準備的方向跟前一年已是完全不同。在這裡跟大家回報小弟當年的豐功偉業,我在大學時期只有兩科被當,一科叫做「經濟學」,俗稱「經常忘記」,當年我期中考考了82分,因為社團業務繁忙,上課睡覺給老師看,導致我期末考考28分,讓身為我親哥哥的助教都無能為力的看著我被當。天知道我後來經濟學讀得還不錯,連寫書都在用經濟學理論。

   

    另一門課叫「統計學」,俗稱「通通忘記」,教我的老師每堂固定遲到20分鐘,然後開始講他的美國生活,最後10分鐘才畫了一個表格,跟我們說「迴歸分析」就這麼簡單,回去做練習題;當然像我這樣的好學生,一定會好好算完,然後考試的時後發現老師沒有一題出練習題,完全不會寫,成績單貼出來的時後,我分不出那邊是座號那邊是分數,因為我只考兩分,全班平均才12分。從此,我決定放棄掉這一科,上課時間都去打球。重修的老師跟補習班的老師都教得很慢,簡單的說,研究所考試常考的「迴歸分析」跟「無母數」,幾乎都沒教。直到三年後我被中研院的院士親傳「高階統計學」,才發現的確有人可以在3小時內教完「迴歸分析」跟「無母數」,而且聽得懂,關鍵完全在會不會教,很無奈的是,當年我沒有這種老師。

 

    只有管理學這一科,因為在大四時遭受到恐怖的訓練(開學第一天就考管理學的整本書架構),讓小弟我把許士軍先生的管理學背得滾瓜爛熟,練就一身隨時可以出一張嘴的驚人功力,使得管理學我怎麼考都很高分。但企研所是考三科,我只有一門高分其他兩門都很差,勢必還是會遭受到失敗的結果。在經過四間學校的考試之後,小弟我再度敗下陣來。不同的是這次的失敗沒有很高的得失心,連自己都覺得這次的考試必輸無疑。因為我選了一個我不擅長的戰場。就像叫一個空軍去打陸戰一樣,企研所的考生多到嚇死人,我去報考的其中一間學校錄取10人,竟然有1,400人報考,錄取率低到讓人害怕,我後來統計了一下,我報考的每間學校平均考生都在400人以上,而我用較弱的能力打人家的強項焉有不敗之理。

 

    但這次的失敗卻讓我有很大的學習,我深深的感受到經濟學的真諦:「市場的供需行為」以及「因為資源有限,所以必須要把資源花在刀口上。」考砸了,我並沒有把書收起來,我把補習班彙整的研究所介紹重新拿出來看,開始想像如果明年要考的排列組合跟考試時間衝突性,然後我發現我以前很笨,因為我都挑硬得打,但打軟的對未來有幫助嗎?我不知道,但在兩年後的考試,我發現又不是我決定的,因為我想挑軟的吃,沒想到進了少林寺廚房。

 

經典小語:「在我求學過程中陸續碰到幾個好老師,我知道有好老師真的對學習成長的幫助很大。所以到了今天,我也在做企業講師的工作,我希望也能夠成為一些莘莘學子的貴人。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輝太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